夏至在古时又称“夏节”、“夏至节”,是民间的重要节日。关于夏至节的习俗,一般有祭神祀祖(夏至日正是麦收之后,人们会在此时举办祭神典礼,一是庆祝丰收、二是祈求丰年消灾)与消夏避伏(夏至日这天,妇女们会互相赠送折扇、脂粉等什物,皇家也会拿出“冬藏夏用”的冰,消夏避伏)。
在饮食方面,属于夏至节的美食也不少,你知道古人们过夏至节都吃什么吗?下面跟小编一起了解一下夏至节的饮食习俗吧!
夏至节饮食习俗
冬至馄饨,夏至面
自古以来,中国民间就有“冬至馄饨夏至面”的说法,夏至吃面是江南一带的重要习俗,民间有“吃过夏至面,一天短一线”的说法。南方的面条品种多,如阳春面、干汤面、肉丝面、三鲜面、过桥面及麻油凉拌面等,而北方则是打卤面和炸酱面。因夏至新麦已经登场,所以夏至吃面也有尝新的意思。
“麦粽”与“夏至饼”
江南食俗,一般有麦粽、角黍、李子、馄饨、汤面等。《吴江县志》:“夏至日,作麦粽,祭先毕,则以相饷。”不仅食“麦粽”,而且将“麦粽”作为礼物,互相馈赠。夏至日,农家还擀面为薄饼,烤熟,夹以青菜、豆荚、豆腐、及腊肉等,祭祖后食用,俗谓“夏至饼”,或分赠亲友。
食三鲜
夏至气候炎热,人们往往食欲不振,比常日消瘦,俗谓之“苦夏”,因此在江苏等地方有食三鲜的习俗。常食的地三鲜是苋菜、蚕豆和杏仁。苋菜具有清热解毒,除湿止痢,通利二便,利窍止血等功效;《群芳谱》载蚕豆“快胃、和脏腑、解酒毒”,能“健脾、除湿、通便、凉血”;《本草纲目》说杏仁“能散能降,故解肌、散风、降气、润燥、消积”。树三鲜为樱桃、梅子和香椿。《名医别录》谓樱桃“主调中,益脾气”,《备急千金要方》还说“樱桃味甘平,涩,调中益气,可多食,令人好颜色,美志性”;《随息居饮食谱》中讲述“梅,酸温,温胆生津”,其味酸涩,长于收敛,能敛肺止咳,可治肺虚久咳不止,又能涩肠止泻,治疗脾虚久泻;香椿有开胃爽神、祛风除湿、止血利气、消火解毒的功效,民谚云:“常食香椿芽不染病。”
现在,夏至更多地是作为节气出现,人们为了适应夏至时节的气候特点,会多吃一些有益于身体健康的食材。接下来小编说一下,夏季应该多吃的五种食物!
夏至多吃五种食物
苦味食物
夏季阳气盛于外。夏至过后,阳极阴生,阴气居于内,所以,在夏至后,饮食要以清泄暑热、增进食欲为目的,多吃苦味食物,宜清补。唐朝的孙思邈提倡人们“常宜轻清甜淡之物,大小麦曲,粳米为佳”,又说:“善养生者常须少食肉,多食饭”。在强调饮食清补的同时,勿过咸、过甜,宜多吃具有祛暑益气、生津止渴的食物。
瓜果
瓜果汁多味甜,不仅生津止渴,也能清热解暑。西瓜味甜多汁性凉,是清暑解渴的瓜类之首。另外,香瓜、黄瓜洗净之后生食,或榨汁之后饮用,都有很好的清热解暑作用。
姜
俗话说:“饭不香,吃生姜”、“冬吃萝卜,夏吃姜”、“早上三片姜,赛过喝参汤”,都是对生姜所具有的营养价值和医疗作用所做的精辟的概括。夏季暑热,多数人食欲不振,而生姜有利于食物的消化和吸收,对于防暑度夏有一定益处。另有“男子不可百日无姜”的说法。夏季万物生长,阳极阴生,心旺肾衰,因此,适量进补对男子性功能的保护和提升还是很有好处的。
绿豆汤
夏至后,气温逐渐升高,人体出汗量也会随之增加,因此人体需水量大,可喝些绿豆汤、淡盐水等。需注意的是,绿豆汤不要多喝,更不能当水喝。属于寒凉体质和体质虚弱之人也不适宜多饮绿豆汤。
茶
喝茶能降低皮肤温度1-2度,喝茶者感觉清凉舒适,渴感全消,在温茶中适当加点盐,可以弥补出汗过多而丢失的盐分,对预防中暑更有裨益。
注:本文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,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,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,请立即后台留言通知我们,情况属实,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,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
